2016-10-24 来源:查病网
发病机制为变态反应,可有两类情况:①速发型变态反应:由致敏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产生的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上,释放出组胺及慢反应物质(SRS-A)。这类物质引起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②免疫反应: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所致。这类可溶性、小分子的复合物可刺激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也可沉着于血管壁及肾小球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
病理变化是毛细血管及小动脉血管壁的纤维样坏死血管周围有浆液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以上病变主要发生于皮肤,但也可发生于心、肺、肝、头颅内的血管,引起器官损害及出血。肾脏病变是本病病理变化的 个重要方面,轻型的病例表现为肾内局灶性病变,仅有蛋白尿;病变进展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有广泛的增殖性病变,反覆发作时,肾小球基底膜及粘合质上有大量纤维蛋白、IgG、IgA及C3等沉着,出现肾功能不全;严重者肾小球毛细血管有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堵塞。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1.外感风热 本病皮肤紫癜变化莫测,关节肿痛发无定处,并有皮肤搔痒,符合“风者”, 善行而数变”及“无风不作痒”的风性特点。李用粹云:“热极沸腾发为斑”。疹多由风热郁滞所致。葡萄疫是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而成。
2.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或食入不适之品,常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内热聚生,外发于肤,迫血外溢而发为斑。正如《诸病源候论》中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特异体质食入异体蛋白后会导致本病发生的观点相一致。
3.瘀血阻滞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是常见的血证病理机制。《金匮要略》中云:“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另外,离经之血未能速散,亦可形成瘀血,《血证论》中有“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阻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
4.气虚血亏久病不愈,失血过多则血虚,血为气之母,血亏日久则气生化乏源,终致气虚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