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来源:查病网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慢性皮损表现不同的炎症性皮肤病,属迟发型变态反应。追溯"湿疹"一词源于公元534年,古希腊语称"Ekgein",意思为"沸腾",说明该病炎症表现明显,并伴有4个特点,即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肥厚、脱屑、皲裂等多种皮损可并存)、对称性、反复性、瘙痒性,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有将其分为急、慢两期者。还可按皮损形态、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中医的"湿疮"相当于湿疹,但根据许多病象的描述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 疡、湿毒疡、顽湿疡、瘑疮、月蚀疮等。
二、病因病机
湿疹的病因比较复杂,是由各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紫外线、寒冷、干燥、多风、多汗、搔抓、摩擦以及植物、化学物质刺激等;还有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金属饰品等接触物均可诱发湿疹,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可使湿疹加重,内在因素诸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劳累、感染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病情。故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此病易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也可受健康情况、环境条件以及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因素影响而发病。
传统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源于先天禀赋不耐,属于易感性体质,父母热毒遗蕴于子或乳儿喂养不当;后天饮食不节、失其调养;环境气候,居处触物;易激急躁,情志所伤;外因风、湿、热邪趁势袭扰。
病机为:
①依湿热浸淫:乃素体禀赋欠全,过食膏粱腥发,炙煿厚味,辛酒不当,或性情易激急躁,心经蓄热,或父母余毒,袭于乳儿,加之喂养失护,或日晒雨淋,或触物不耐,复感风、热、湿邪引动,而致湿热内蕴,搏结于外,上蒸下窜,充溢肌腠,流浸四肢发为湿疮;
②脾湿蕴阻:乃饮食失节,运化失职,伤及脾胃,水湿停滞,湿蕴中焦之征;
③湿恋血燥:乃病久缠绵,顽湿聚结,灼津劫液,耗伤阴血,血燥失养而见皮肤肥厚粗糙。
湿疹因外与风、湿、热邪相关,故诸邪之特性悉数尽显。风性扬上、善行数变而见搏邪于肌肤呈多形性损害,瘙痒无度;热邪充斥肌腠则见皮疹红肿灼热;湿性重浊粘腻或见流津浸淫,或见迁延反复,湿蕴实为该病之病机关键。
三、临床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
2、可发于皮肤任何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皮疹为多形性,同时存在或阶段性出现。
3、病程不规则,迁延难愈,常反复发作,倾向季节性。
4、瘙痒为临床主要特征。
5、组织病理:急性期表皮海绵水肿,棘层内、角层下水疱,可见淋巴及中性细胞;亚急性、慢性期,表皮增厚或表皮突延长,伴角化不全、角化过度、轻度海绵水肿;各期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轻度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或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数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二)湿疹分型:
1、根据病程可分为
(1)急性湿疹:发病急速,皮肤损害呈多形性,即同一时期在皮肤上可见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灼热瘙痒。
(2)亚急性湿疹(为急性向慢性转化的过渡型):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表现为轻度浸润的暗红斑、有轻度渗出,少量丘疹或丘疱疹。
(3)慢性湿疹: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亦可一开始就出现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灰褐色或暗红色,伴色素沉着、抓痕、血痂,在掌跖或关节部位易发生皲裂。
2、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
(1)红斑性湿疹
(2)丘疹性湿疹
(3)盘状湿疹
(4)汗疱性湿疹
(5)角化性湿疹
3、根据皮疹部位可分为
(1)泛发性湿疹
(2)限局性湿疹:头皮、面部、耳部、乳头、脐部、阴股部、手部、肘部、小腿、足部、肛周等均可发生。
(三)鉴别诊断
1、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的区别在于病变多局限接触部位,皮疹以单一形态为主,境界清楚,祛除接触性病因后易诊治或自愈。
2、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的区别在于病变常见颈项两侧,肘、膝关节伸侧及骶尾部等处,典型损害为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无渗液,瘙痒阵发性加剧。
3、手足癣与手足湿疹的区别在于皮损界限清楚,从单侧手掌、足跖或趾间发病,真菌镜检呈阳性。
四、调护要点
中医治疗湿疹,方法多,见效快,治疗得当对机体无损害,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病很容易复发,应注意在皮疹消退后要调整情绪、合理膳食、避免刺激、劳逸得当,以期延缓复发。
(一)忌饮酒、海鲜、辛辣等刺激及腥发性食物。
(二)多食水果、蔬菜、豆类等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品。
(三)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急气怒恼、精神过度紧张。
(四)内衣宜宽松减少刺激,贴身勿着化纤及毛织品。
(五)在季节交替时应注意避免大寒、大热、大风的刺激。
(六)避免强光照射并忌热水浸浴。
(七)有条件者均应作过敏原试验,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已被确认的过敏物质。
五、中医治疗湿疹的相关研究
中医在湿疹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除在临床应用中通过辨证分型、辨病复方、单验方、内外兼治等各家独到经验进行治疗外,近十数年,更有许多学者对中药治疗湿疹从药理、药化、药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或用现代方法对证候进行研究,获得了肯定的结论,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电话咨询
首 页
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