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医学美容
血管瘤
色斑
雀斑
胎记
痘印
白发
酒糟鼻
日晒伤
红血丝
毛周角化
皮肤瘙痒症
干燥综合症
常见皮肤病
湿疹
水痘
鸡眼
荨麻疹
扁平疣
毛囊炎
手足口病
皮炎
寻常疣
皮肤过敏
带状孢疹
顽固性皮肤病
痤疮
脚气
狐臭
白癜风
牛皮癣
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
斑秃
鱼鳞病
硬皮病
黄褐斑
皮肌炎
真菌性皮肤病
灰指甲
甲沟炎
体癣
手足癣
花斑癣
扁平苔藓
性传播疾病
尖锐湿疣
其他皮肤病
痒疹
疥疮
痱子
脓包疮
天疱疮
雷诺病
汗疱疹
白塞病
麻风病
皮肤癌
老年斑
玫瑰糠疹
首页 > 医学美容 > 血管瘤 > 血管瘤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诊断与治疗机遇与挑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诊断与治疗机遇与挑战

2016-10-22 来源:查病网

A-A+

  

  

   自Yannuzzi1990年发表他的里程碑的论文“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20多年来[1],PCV变成了眼底界非常热的话题。从Pubmed上查到的文章数目看, PCV的文章发表呈现一个几何级数的递增. 1990-1999年这10年间,从Pubmed上查到的文章总共只有16篇,而从2000年至今发表的文章数就高达500篇以上,这个数目还不包括非Pubmed发表的文章。尤其亚洲地区,由于PCV的患病率远高于高加索人种的患病比例,因此,在PCV领域显得更加活跃。但即便如此,有关PCV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我们的挑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

   一、PCV是独立疾病还是AMD的亚型?

   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Yannuzzi之所以将这种病变命名为PCV,相信他是笃信这是一个独立疾病的。支持其为独立疾病的证据有:(1)PCV的患病率在有色人种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种;(2)尽管不多,但也有关致病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了一些与PCV高度相关而与AMD不相关的基因位点[2,3,4]。(3)临床表现的不同,如在PCV患者较少看到玻璃膜疣、大范围视网膜下出血及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更常见、眼底可以见到特征性的橘红色结节样病灶。(4)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见到特征性的血管瘤样扩张的结构或/和异常分支血管网。(5)OCT发现所谓的“双层征”及脉络膜增厚(高通透性)的现象,而在老年黄斑变性则没有这种现象。支持为PCV是AMD的亚型的证据有:(1)大多数患者都在50岁以上;(2)临床表现如出血、渗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在AMD和PCV均可出现;(3)很多有关AMD和PCV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很多基因多态性的变异同时与AMD和PCV关联如ARMS2 / HTRA1 rs10490924 (A69S) 位点及rs11200638[5]。(4)尽管有一些病理及免疫组化报告发现在PCV标本可见脉络膜血管的透明变性,并且VEGF抗体染色阴性,说明PCV的异常血管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不同[8], 但至今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二者的病理机制不同,PCV的异常血管是新生血管还是正常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或二者兼有,依然不能确定。因此,值得我们从临床和基因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阐明PCV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AMD的亚型。

  

   二、关于PCV的诊断

   PCV的诊断目前基本遵循亚太PCV的专家共识,主要是基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发现,即在造影的头5分钟内应该发现血管瘤样扩张的血管结构,即所谓”息肉状病灶“,如果没有发现这种结构,只能是拟诊或可疑诊断[9]。在日本的诊断标准中,如果眼底检查发现了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即可诊断,这条标准并没有取得共识。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如大片视网膜下的出血、大的浆液性脱离病例,ICGA没有显示出典型的病变结构,如何诊断?随着出血吸收或病程的延长,有些病例最终发现了典型的病灶;少数病例可以见到典型的异常分支血管网,但没有息肉状病灶,是不是PCV?还有不少介于PCV异常血管和脉络膜新生血管之间的病变,诊断方面还是很有挑战。在国内,由于诊断标准没有完全统一,临床上统计的患病率就有很大的偏差,这是需要今后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分辨率OCT的应用,为PCV的诊断提供了非常好的辅助诊断工具,比如OCT检查发现,息肉状病变的比较特征性的RPE的高而窄的象手指样的突起和所谓的“Double-layer sign”,即内层为扁平或波浪状隆起的RPE构成的高反射带,外层为薄而直的Bruch膜高反射带,中间为均质性或异质性的中等或低反射的OCT影像 [10,11]。这两个OCT的发现对于某些ICGA诊断模棱两可的病例和大量视网膜下出血的病例确诊很有帮助,建议大家重视OCT在PCV诊断中的价值。

大家都在看
电话咨询 首 页 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