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6 来源:查病网
您了解手足口病吗?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但主要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该病虽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本病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2 、诊断原则
手足口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诊时须有血清及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诊断依据
3.1.1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
3.1.2 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
3.1.3 手、足、口皮肤、粘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3.2临床表现
3.2.1 典型病例 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3.2.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 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2.3合并症 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3.3实验室检查
3.3.1 血液检查的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3.3.2 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3.3.3 发病后从粪便、咽喉漱口液分离或检测到相关病毒。
3.3.4从脑脊液或疱疹液分离或检测到相关病毒。
3.3.5从早期血清中检测出相关病毒IgM抗体。
3.3.6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的增长。
3.4诊断及鉴别诊断
3.4.1本病主要诊断依据: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并呈流行趋势;临床表现发热,继之口腔黏膜和手、足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短,预后良好。
3.4.2凡3.2.1典型病例须加3.3.3至3.3.6任何一项。则可诊断本病。
3.4.3凡3.2.2不典型病例须加3.3.4至3.3.6任何一项,或加3.3.3和3.3.6两项也可诊断本病。
3.4.4本病应与口蹄疫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喉炎、风疹、水痘等鉴别。
4、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5、预防原则
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手足口病诊断的相关知识,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